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存活分析模型於信用風險管理之應用─以台灣上市櫃公司為例 2003-01-05 楊佳寧;陳漢沖 信用風險管理是本次新巴賽爾資本協定規範中最主要的要求,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及網路泡沫後,世界各國企業紛紛傳出因發生財務危機而宣布倒閉,臺灣亦難倖免於難,陸續有企業發生財務問題,使得臺灣金融機構遭受重大損失,呆帳比例不斷上升。因此國內各銀行為求自保,對於企業借款愈來愈謹慎小心,但銀行緊縮銀根後,將導致企業資金週轉困難,產生財務危機,在此環環相扣之下,企業與銀行之間已經密不可分了。為改善金融機構之信用風險,需有一套企業預警模型來提供金融機構在公司違約之前,可以預先採取應變措施,降低其信用風險,以往在該方面的研究,多採取Probit模型、Logit模型及區別分析等模型,近來漸有學者以存活分析模型(Survival Model)來建立企業預警模型,但文獻仍然不多,仍有其研究空間,因此本文以台灣上市公司為樣本,以Cox所提之比例危機模型(PHM;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進行實證研究,評估該模型是否適用於台灣市場,並分析該模型對於In Sample及Out Sample之預測正確率。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39期 ➢ 延伸閱讀 淺談資本風險值(CAR)─個衡量資本適足性之新觀念 風險值的應用、評估與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建構台灣公債市場殖利率曲線
信用風險管理是本次新巴賽爾資本協定規範中最主要的要求,在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及網路泡沫後,世界各國企業紛紛傳出因發生財務危機而宣布倒閉,臺灣亦難倖免於難,陸續有企業發生財務問題,使得臺灣金融機構遭受重大損失,呆帳比例不斷上升。因此國內各銀行為求自保,對於企業借款愈來愈謹慎小心,但銀行緊縮銀根後,將導致企業資金週轉困難,產生財務危機,在此環環相扣之下,企業與銀行之間已經密不可分了。為改善金融機構之信用風險,需有一套企業預警模型來提供金融機構在公司違約之前,可以預先採取應變措施,降低其信用風險,以往在該方面的研究,多採取Probit模型、Logit模型及區別分析等模型,近來漸有學者以存活分析模型(Survival Model)來建立企業預警模型,但文獻仍然不多,仍有其研究空間,因此本文以台灣上市公司為樣本,以Cox所提之比例危機模型(PHM;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進行實證研究,評估該模型是否適用於台灣市場,並分析該模型對於In Sample及Out Sample之預測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