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信用風險之評估─介紹JPMorgan之CreditMetricesTM及若干國內實證 2000-09-05 睦傑;陳雅惠 自從Zeta模式開始,信用風險評估在實務和商業化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而隨著信用評等公司陸續成立,將信用風險標準化推到另一高峰;信用評等的主要目的在評估公司借款或償債能力的強弱,利用一套有系統的程序,將直接和間接方式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配合經濟環境、產業動向,並檢查影響公司信用要素的各項屬性(例如:流動性、收益性、成長性、安全性等),經綜合研判比較之後定出適當等級(ordinal)。此種評等並不是在建議買賣或持有某一種證券,也不是對證券的市價、證券的供給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做評論,因此信用等級就是公司信用品質的標籤,而信用評等對投資人是一相當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只是相對等級分類,無法詳細比較同等級間何種風險較小,亦無法將風險以金額表示,所以要如何將信用風險量化,並以絕對金額(cardinal)表示才能更符合實務上需求。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25期 ➢ 延伸閱讀 風險值的應用、評估與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建構台灣公債市場殖利率曲線 信用衍生性商品之定價研究
自從Zeta模式開始,信用風險評估在實務和商業化上踏出了重要的一步,而隨著信用評等公司陸續成立,將信用風險標準化推到另一高峰;信用評等的主要目的在評估公司借款或償債能力的強弱,利用一套有系統的程序,將直接和間接方式蒐集的資料加以整理,配合經濟環境、產業動向,並檢查影響公司信用要素的各項屬性(例如:流動性、收益性、成長性、安全性等),經綜合研判比較之後定出適當等級(ordinal)。此種評等並不是在建議買賣或持有某一種證券,也不是對證券的市價、證券的供給或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做評論,因此信用等級就是公司信用品質的標籤,而信用評等對投資人是一相當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只是相對等級分類,無法詳細比較同等級間何種風險較小,亦無法將風險以金額表示,所以要如何將信用風險量化,並以絕對金額(cardinal)表示才能更符合實務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