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市場流通性折價理論與文獻回顧

  • 李昌峻
2018年IFRS9「金融工具」正式上路後,權益工具之評價將不得再以成本衡量,一律須以公允價值(Fair Value,FV)入帳。TEJ持續於雙月刊及專刊介紹一系列未上市櫃股票評價之相關文章,本文延續之前討論議題,探討無市場流通性折價(Discount for Lack of Marketability,DLOM)理論基礎與文獻結果回顧。 評價人員執行股權評價作業時,依據財團法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編製之評價準則公報規定,應於評價報告中敘明調整前價值及所為各項折、溢價之價值調整,並敘明所作調整之順序及理由(評價準則公報第三號第二十三條);另於進行價值結論判斷時,應依評價標的之特性,考量市場流通性及控制權對價值之影響,並為必要之折、溢價調整(評價準則公報第四號第二十七條)。評價實務上,DLOM是最常被考慮之折價調整之一,惟我國缺乏資料來源,DLOM之評估常由評價人員參考過去文獻研究結果,加以自行專業判斷決定,故有必要對過去文獻研究加以理解,以免誤用。

➢ 相關關鍵字: 受限制股票法評價模型股權評價128期折溢價

➢ 延伸閱讀

置頂

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