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低成交量及股利課稅問題之探討

  • 編輯部
最近因為台股成交量持續低迷,許多人又怪罪於租稅。在三年前大家炒作的是證券交易所得稅,現在則歸罪於股利課稅。持平而論,前述說法大部分都站不住腳。 台股成交量走低,主要原因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發展。過去十年來,台灣股價指數及個股期貨、選擇權商品推陳出新,吸引許多投資人投入交易。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不但採槓桿交易,可以小博大,而且交易成本(含證交稅及手續費)也比現貨交易低很多。因此廣受資深投資人歡迎。而這種情況並非台灣所獨有,在美國、日本我們也看到這種現象。以台股指數近月份期貨而言,有時一天成交量達二十萬囗,以每口期貨價值一百七十萬元計算,契約交易總值達三千四百億,是台股現貨交易量的五倍。在台灣發展股市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之初,應該早就可預測到必將產生替代效果,但現在也不可能回頭來限制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因為投資人已充分知曉它的好處,如果政府限制它,投資人便會到香港、新加坡作交易。因此,正確的作法是順其自然。此一趨勢,對證券商及證交所是壞消息,但對期貨商及期交所,則是好消息。

➢ 相關關鍵字: 120期

➢ 延伸閱讀

置頂

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