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政府發佈之房價負擔能力的統計資訊?

  • 王健安
營建署定期發佈相關房價的資訊中,房價負擔能力一向備受注意。儘管在房價負擔能力報告中,使用多個指標來檢驗,但是新聞媒體仍偏好在「房價所得比」的數據大作文章,儘管此指標的衡量方式(相對)並不很嚴謹,但卻很直覺。因為媒體經常以「…不吃不喝X年(再創新高),才能買得起房子…」的聳動標題出現,故常與政治、民意等產生微妙的連結。回顧過去,歷次大型選舉前的民意調查都顯示「房價高漲」一向排民怨之前幾名,尤其近期歷經財政部的奢侈稅與豪宅稅、央行與金管會的選擇性信用管制等措施,然迄今多數的民眾仍覺得政府雖號稱「打房」,房價卻愈打愈高(或仍無明顯下降趨勢),負擔能力依舊沈重的怨氣,仍繼續積累而難以化解。因此,房價負擔能力資訊的發佈與後續相關的解讀,不僅具有財金、住宅政策的重大參考意涵,在政治上更有獨特的敏感性,特別是近期適逢縣市長與總統等大型選舉,加以無殼蝸牛運動屆滿25周年,新一代無殼蝸牛口號「抗炒房」的巢運,亦方興未艾地進行中,因此本文試圖說明的如何解讀政府發佈之房價負擔能力的統計資訊,亦兼具理論研究與實務政策應用的重要性。

➢ 相關關鍵字: 110期

➢ 延伸閱讀

置頂

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