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台灣家庭在消費決策上的心理帳戶 2011-03-05 郭敏華郭迺峰林立學 人的認知系統中存在許多不同的帳戶,決策者在遇到問題時會自動化地將問題放進某一特定帳戶,每一個帳戶都有自己的決策法則,不同的帳戶間相互獨立各自決策,此即心理帳戶。Thaler (1985) 認為,個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會綜觀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而是將決策分成好幾個小部分來觀察,亦即將某一事件分成好幾個心理帳戶來作不同的認知,且對於不同的心理帳戶會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人在消費決策上難免陷入心理帳戶的偏誤當中。意外“撿到的”一千元與努力工作“賺來的”一千元,同樣都是一千元,但在人的認知上卻是天差地遠,撿到的一千元常被輕易的花費出去,而賺來的一千元絕對是錙銖必較,花在刀口上。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88期 ➢ 延伸閱讀 外資主導市場,基金持股率升高──五星級基金大降為6檔,投資人須有風險意識 兩稅合一、現金股利與員工分紅攸關投資決策 股王不是好的投資標的
人的認知系統中存在許多不同的帳戶,決策者在遇到問題時會自動化地將問題放進某一特定帳戶,每一個帳戶都有自己的決策法則,不同的帳戶間相互獨立各自決策,此即心理帳戶。Thaler (1985) 認為,個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會綜觀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而是將決策分成好幾個小部分來觀察,亦即將某一事件分成好幾個心理帳戶來作不同的認知,且對於不同的心理帳戶會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人在消費決策上難免陷入心理帳戶的偏誤當中。意外“撿到的”一千元與努力工作“賺來的”一千元,同樣都是一千元,但在人的認知上卻是天差地遠,撿到的一千元常被輕易的花費出去,而賺來的一千元絕對是錙銖必較,花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