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績效歸因之原理與案例實作 (上) 2009-05-05 鄭 義 湯雲鶴 績效歸因(performance attribution)之目的在於釐清與解釋一段期間內「投資組合相對於標竿指數的主動表現來源」。1換言之,績效歸因是描述主動表現可以拆解成哪些更細項的報酬?同時,其風險來源由哪幾部分組成?如此作法,將可清楚量化經理人的投資技能或投資決策-如產業配置、風格偏移、市場擇時、選股能力…等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報酬與風險,以便避開投資過程中的決策盲點。例如,投資經理人利用模型在無產業權重限制下選股並進行投資,發現產業配置效果並不理想。此時,若採取產業中立策略,並專注於「數量模型選股」或許較為恰當一些。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77期 ➢ 延伸閱讀 外資主導市場,基金持股率升高──五星級基金大降為6檔,投資人須有風險意識 兩稅合一、現金股利與員工分紅攸關投資決策 股王不是好的投資標的
績效歸因(performance attribution)之目的在於釐清與解釋一段期間內「投資組合相對於標竿指數的主動表現來源」。1換言之,績效歸因是描述主動表現可以拆解成哪些更細項的報酬?同時,其風險來源由哪幾部分組成?如此作法,將可清楚量化經理人的投資技能或投資決策-如產業配置、風格偏移、市場擇時、選股能力…等所帶來的影響,包括報酬與風險,以便避開投資過程中的決策盲點。例如,投資經理人利用模型在無產業權重限制下選股並進行投資,發現產業配置效果並不理想。此時,若採取產業中立策略,並專注於「數量模型選股」或許較為恰當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