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誰最容易被『框架』? 2008-07-05 郭敏華 鄭如君 傳統財務學假設人是理性的,能夠洞悉問題的本質,針對真正的癥結進行評估,並依循價值最大化的決策法則進行判斷與選擇。但是根據Simon(1976)有限理性(bounder rationality)的觀點,人類思考模式存在許多有助於提高決策效率的「不理性傾向」;人們常會利用捷思(heuristic)的方式進行思考,以提高決策效率,卻也因此往往無法掌握真正的問題所在,犯下各種決策偏誤(Kahneman and Tversky, 1973),而框架效應就是其中十分普遍的一種。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72期 ➢ 延伸閱讀 EPS的分母怎麼算?──加權平均股數計算之說明 台灣財報與美國財報20-F之比較-以2006年台灣發行ADR公司為例 移轉訂價概述 ─以本國上市櫃公司為例
傳統財務學假設人是理性的,能夠洞悉問題的本質,針對真正的癥結進行評估,並依循價值最大化的決策法則進行判斷與選擇。但是根據Simon(1976)有限理性(bounder rationality)的觀點,人類思考模式存在許多有助於提高決策效率的「不理性傾向」;人們常會利用捷思(heuristic)的方式進行思考,以提高決策效率,卻也因此往往無法掌握真正的問題所在,犯下各種決策偏誤(Kahneman and Tversky, 1973),而框架效應就是其中十分普遍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