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加權指數、報酬指數、部分集合指數之編製與績效測試

  • 林家瑋鍾俊文陳俊佑
本刊第63期的的指數專題,參考Arnott(2004)的方法,用公司帳面價值、營業利益、盈餘、營收、現金股利及員工人數等六項基本面的指標加權,取代傳統的市值加權,以民國84年6月至95年底的資料,編製TEJ台灣上市公司基本面加權股價指數,其年化報酬率相較於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增加了約2.4%,而基本面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的標準差卻只小幅上升約0.5%,夏普比率約0.176亦高於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的0.113,顯示利用基本面加權的配重,在風險改變不大下,能有效提升報酬率。為找出更適合台灣市場的基本面指標,本篇接續該期指數專題,參考國內會計制度,選用六項獲利性指標及一項現金流量指標,編製基本面加權指數,以期能編製出更具代表性的指數;此外,並以該新測試的七項指標,選取固定樣本數編製部分集合基本面指數,以便與全集合基本面指數作比較,觀察選股效果;另一方面,有鑑於證期局自民國90年開始推動平衡股利政策,國內上市櫃公司股利分配中現金股利的比重逐漸提高,若忽略現金股利的影響,將導致指數報酬率低估。鍾俊文、袁榮燦(2003)指出,現行指數忽略現金股利,平均使每年低估至少1%之投資報酬,故本文將現金股利因素納入調整,另編製基本面完全收益指數(或稱報酬指數),以觀察指數報酬率的變化。

➢ 相關關鍵字: 65期

➢ 延伸閱讀

置頂

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