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新台幣有效匯率指數之編算與應用 2005-05-05 王景立;胡光華;鍾俊文 有效匯率指數,最早是由Hirsch與Higgins兩位學者於1970年首先提出,並謂有效匯率指數為「表現一貨幣與所有其他貨幣的總關係」。若以指數來表達各期與基期之間的變動關係,即稱該指數為名目有效匯率指數;若再考慮各國物價變動因素(即購買力平價指數,PPP)於指數之內,稱為實質有效匯率指數。其目的係為使一國的匯率能同時衡量各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價值所產生的變動,對該國通貨產生的綜合影響。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53期 ➢ 延伸閱讀 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的政策運用 人口減少及老化之問題與對策 從美麗新世界到世界不美麗(上)─探討少子化、人口老化及人口減少的成因、衝擊與對策
有效匯率指數,最早是由Hirsch與Higgins兩位學者於1970年首先提出,並謂有效匯率指數為「表現一貨幣與所有其他貨幣的總關係」。若以指數來表達各期與基期之間的變動關係,即稱該指數為名目有效匯率指數;若再考慮各國物價變動因素(即購買力平價指數,PPP)於指數之內,稱為實質有效匯率指數。其目的係為使一國的匯率能同時衡量各主要貿易對手國貨幣價值所產生的變動,對該國通貨產生的綜合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