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 CSR、 信用評等 從送禮行為看台灣股票族之人際網絡 2004-11-05 郭敏華 自從行為財務學崛起以來,各種心理傾向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開始受到重視,諸如代表性捷思、處置效應、過度自信、心理帳戶、從眾傾向等等。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在現象在心理學範疇內都是「正常」的運作機制,但是在理性預期學派眼中卻因違反古典學派的理性假設,而被視為不理性的「偏誤」傾向。二者間看似歧異至鉅,但是深究其中的差別可發現,正常與偏誤間,其實只是兩個學術領域參考基準不同、重視構面的不同而已。在心理學中,探索人們的自我防衞機制與求存策略等實際狀況,因而指稱人們各種作為的背後都存在著生存或滿足的基本需求,因此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共同行為或傾向,都是「正常」的;相反地,在古典經濟學中所側重的是,人們應如何決策方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用,因此只要是違反此種理性作為的,便很自然被稱為不理性偏誤了。 查看完整內容 本文為付費文章,立即訂閱觀看全文 ➢ 相關關鍵字: 50期 ➢ 延伸閱讀 台商回台或赴港上市面面觀 台灣投資人情緒指標調查報告 新台幣有效匯率指數之編算與應用
自從行為財務學崛起以來,各種心理傾向對於投資決策的影響開始受到重視,諸如代表性捷思、處置效應、過度自信、心理帳戶、從眾傾向等等。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在現象在心理學範疇內都是「正常」的運作機制,但是在理性預期學派眼中卻因違反古典學派的理性假設,而被視為不理性的「偏誤」傾向。二者間看似歧異至鉅,但是深究其中的差別可發現,正常與偏誤間,其實只是兩個學術領域參考基準不同、重視構面的不同而已。在心理學中,探索人們的自我防衞機制與求存策略等實際狀況,因而指稱人們各種作為的背後都存在著生存或滿足的基本需求,因此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諸多共同行為或傾向,都是「正常」的;相反地,在古典經濟學中所側重的是,人們應如何決策方能使其獲得最大效用,因此只要是違反此種理性作為的,便很自然被稱為不理性偏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