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附加價值(EVA)的意義與計算

  • 王泰昌;劉嘉雯
這幾年,企業只要端出投資大計劃,多半能獲得投資者的掌聲(現金增資踴躍繳款)――自1993年的營建業推大案、鋼鐵業、紡織業擴廠,到1998年之後的電子業大擴張:監視器、掃瞄器、CD-R、DRAM、LCD…。問題是,這樣的熱情並未得到對等的回報:於1998年之後,房地產一瀉千里、鋼鐵紡織電子殺價傾銷不斷,反應在財報上的是虧損連連,反應到股價上的則是跌跌不休。 很顯然,我們應該做的是「鼓勵聰明的投資」而非「盲目地鼓勵投資」。重點是,如何「預知聰明」? 要預知投資是否成功,很難。但投資是人做的、人的行為模式通常不會驟然改變,以一個決策者過去的行為模式,來推斷其新投資的風險高低,大體可行――靠「人性之常」,我們期待「鑑往知來」。 至於「聰明」與否的判斷,就靠一些績效檢驗指標。常用的多半是淨值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ROE)、總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Total Assets,ROA)之類的會計指標。但會計學的應計基礎,一直讓財務學難以忍受,故其另闢蹊徑,經濟附加價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CFROI(Cash Flow Return on Investment)是其中較知名的。本文將分別測試其效力,並將對所有公開發行公司作全面檢驗。 由於此種指標,非屬會計學轄區,並無統一定義。需先行了解其定義方式、限制,才能避免誤用。故本期先行引介EVA。

➢ 相關關鍵字: 31期

➢ 延伸閱讀

置頂

會員